2017年6月2日下午,受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王思明院长邀请,慕尼黑大学历史系赫尔姆特·崔施勒尔(Helmuth Trischler)教授和堪萨斯大学美国历史赫尔杰出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来我校作主题为《“人新世”——人类的世代,我们是否身处其中?》的报告。此次报告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侯深副教授和德籍教师柯安慈(Agnes Kneitz)博士作评议人,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王思明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科技史、专门史等专业的5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人新世”(Anthropocene)在2000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率先明确提出。他认为,地球业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在此时代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上至大气,下至地壳,都留下了人类的深刻印记,地球在人新世中由于人的作用,面临环境恶化、能源匮缺、物种灭绝的危险。该概念自问世以来,受到欧美人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在报告中,Helmuth Trischler教授就“人新世”概念提出的来龙去脉、不同范畴的理解以及对学术界尤其是人文学科可能带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全面阐述。Helmuth Trischler教授强调,作为历史学者,如何来使用“人新世”的概念是最重要的一点。历史学者始终加入的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在历史学的日常实践中如何实现新的思想、形成新的时间观,这都是“人新世”可以帮助我们奠定的一种新的基础。最后,Helmuth Trischler教授对自己的表述进行了总结。他提出“人新世”应该作为一种交换领域、交换地带,在这个自然和人类的交换地带之间,各种学科的不同学者都参与其中,进行协商、进行讨论,把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碎片化的、孤立的、分裂的学科领域中解救出来,实现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Donald Worster教授以“Are we now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为题对Helmuth Trischler 教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首先对“人新世”概念是否成立进行了剖析。他将“人新世”这个词解读为“人类最新的、最近的地质时代。”但“地质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定义全然不同。接下来,Donald Worster教授谈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即人文学者们研究这一问题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对此,他将关于“人新世”这一名称的讨论分为两个不同的学派:凯歌学派(启蒙计划学派)、绝望学派(焦虑派或者批判派)。前者认为人类已主宰了自然,已征服了自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可让其更美好。后者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征服带来更多危机,不仅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还包括人类自身的危机。而Donald Worster教授本人则更倾向于后者,他并不认同具有暴力的物种可以塑造一个更好的地球。在枚举了不同时代人类对地球可能带来的影响后,他指出在未来50年,人类完全主宰地球的趋势将不断变缓。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地球从来都没有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另一方面,我们的观念及对地球的态度都在改变,这种改变必然造成我们对地球影响的改变。至少在现时现刻,我们还没有看到“人新世”的到来。针对Donald Worster教授的质疑,Helmuth Trischler教授作出了回应和辩驳。
针对两个观点相左的报告,夏明方教授、Agnes Kneitz博士、侯深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夏明方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于“人新世”概念的理解以及所参与的相关工作,并思考了其对中国历史学界的启示。两位主讲教授还热情地为现场听众答疑解惑。此次报告不同观点针锋相对,火花四溅,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让我们对“人新世”这一概念及最新国际研究动态有了进一步了解,更让我们对历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两位报告人学识渊博,成果丰厚,在国际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权威学者之一,任堪萨斯大学美国历史赫尔杰出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及生态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主要著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尘暴: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在西部的天空下》、《地球的终结》、《热爱自然:约翰?缪尔的一生》等。赫尔姆特·崔施勒尔(Helmuth Trischler)教授是德意志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慕尼黑大学历史系教授,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任。